研究方法期中整理
Re-considering Philosophy of Research
- 為往聖繼絕學、為萬世開太平
- 研究本質是解決問題
- 為研究而研究
- 玩弄工具
- 忙發表衝業績
- 做研究是發現的喜悅
- 在天上,不食人間煙火,下凡間
- 感覺 感動
the scientific method(科學方法) requires that we formulate hypotheses that are:
- empirically testable(實證): 有具體資料能收集回來,能驗證,會有對或錯的結果,一定要有辦法收集資料。
- replicable(重複): 做幾次研究實驗(不同時間)都會得到一樣的結果,結果是一致的(信度)。
- objective(客觀): 別人跟你做一樣的事情,依你的方式做,會得到一樣的結果。
- transparent(透明): 後續做的論文都是公開的,意味著誰看你論文你不知道。要把程序步驟清楚交代。特殊->保密協定(頂多不公開2、5年),之後也要公開
- falsifiable(可反證): 可能有,可能沒有,不能˙期待結果跟你的預期一樣,得到相反的結果。
- logically consistent(邏輯一致): 實際結果跟你寫的結論結果一樣
可研究問題與不可研究問題的差別(因為要有假設)
- 範圍: 在哪裡收集
- 測量: 資料的收集
- 比較: 實際的比較
甚麼是假設(hypothesis)
- A hypothesis is a statement that describes a pattern or general relation between properties. A hypothesis can also explain the pattern that it describes.
- 描述多個變數之間的關係,也稱為pattern(模式)或relationship
- 假設就是把變數連起來,而且要有多個變數(兩個以上)
- 形成研究模式,Resarah model(多個假設)
- 假設就是在猜
Management-Research Question Hierarchy(管理-研究問題層次結構)

- Level 1: 這個議題重不重要,重要才討論
- Level 2: 書寫能力重不重要
- Level 3: 研究問題
- Level 4: 調查問題
- Level 4: 衡量問題
- 客影響主,因影響果,IV影響DV
自變項(IV) 客 vs. 依變項(DV)主
- IV (客)影響 DV(主)
- 接受accept或拒絕reject假設
Correlation (相關)
- 相關有兩種
- the more the more
- the more the less


Difference (差異)
- 差異一定會分群

- 用相關還是差異的假設比較好 看題目
metaphors (隱喻)
- 是一種思考轉換的方式,透過簡單的隱喻、類比,將艱深的概念轉化為大眾所能理解的概念,加速了知識的可傳達性與資訊傳達的速度
Deconstruction
解構
How can we trust the claim of research when we hear conflicting findings?
- 看到是建構,所以要解構重來
- Construction---Deconstruction
The Philosophical Grounding of Design Research(設計研究的哲學基礎)
- Ontology (事實)
- Reality (real world exists but we are not seeking it)
- 事實你可能知道,你也可能不知道
- Methodology (方法論)
- Development/Design of systems, models
- Qualitative and exploratory way of thinking, but could lead to quantitative confirmations
- 兩個 質的(explore) 量的(confirm)
- Epistemology (知識)
- We can intervene in the world to improve it
- Ontology → Methodology → Epistemology
資管研究是發明還是發現
- 發明 → 無中生有
- 發現 → 本來不知道 之後知道
事實是人建構出來的
- 我思,故我在
- I think , therefore I am.
- 事實(ontology) = being → become
- 如何看待事實,事實就會變成 我所想像的。
- 主要是人
認識論的比較表
- 實證論 (positivist philosophy)
- 客觀
- 一對一的模式
- 放諸四海恉準的原則
- 解釋、預測及控制有關現象
- 理論驗證
- 假設檢定
- 廣
- 嚴謹、有標準
- 忽略文化、社會、政治、人性
- 詮釋說明論 (interpretive philosophy)
- 主觀
- 人事物之交互
- 親身到真實世界
- 觀察結果加以描述、解釋、分析
- 了解現象的深層結構與動態問題(對話)
- 個案觀察為主
- 各方面的角度加以連結來發掘真相
- 沒有考慮時間、歷史
- 深
- 批判論 (critical philosophy)
Paradigm(ideology思想)
- Belief: personal understanding
- Value: personal preference
- Zealots (who carries ideology too far)
- Paradigm shift
如何充實資管領域的知識?


- MIS Quarterly, 1993
- 1987—1992
- MIS Quarterly, JMIS, Information & Management, Management Science, & Communication of ACM.(1300)
- Information System Research, 1993
- 1987—1992
- ISR submissions (397)

- 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 (AIS)
- 很多期刊研討會論文
- CAIS (Communication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ystems), 2004
- 1991--2000
- ISR, MISQ, JMIS, MS, Decision Science(993)
- 203 theories
- 資管幾乎沒有自己的理論,都是用別人的
- IS Key Issues (3~5年)
- Problems
- Challenges
- Opportunities
- 影響資管研究的力量
- 資訊科技的發展
- 實務應用的演進
- 理論建立的需求
- 未來驅使研究方向
- 科技的變化與應用
- 管理面的探討
- 理論(本土,深耕)的深化發展
- Where does your problems come from?
- Researcher-oriented Study
- User-oriented Study
- 如果你的研究問題來源是paper,表示你根本不認識這個問題
- 問題由自己發覺

- 中間變數,結合另一個IV 影響DV
- 混雜變數就是IV,會影響DV,只是沒有要測它,不進假設,不能控制
- 控制變數就是IV,會影響DV,只是沒有要測它,不進假設,能控制
- 背景變數,基本資料(性別、學歷),很少會拿來當假設

- 操作性定義 operational definition
- 研究者提出研究假設後,須對研究變項或名詞提出一種可以測量、量化、具體、可重複試驗的基本說明與解釋,亦即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
研究方法

- 個案根本不知道變數,變數在哪不知道
- 實驗設計針對兩三個變數,沒有人在做20 30 個
- 調查才是大
一個理論的形成與成熟可以分為兩大階段

命題(hypotheses)跟假設(propositions)的差別
- 命題與假設的概念非常類似,甚至是相同的概念,只是適用性不同
- 命題並不涉及實證,而假設則必須進行實證
- 命題(Proposition):構念或概念間的關係推測
- 假設(Hypothesis):變數與變數間的關係推測。
- 一位鞋店經理觀察到一個現象,發現某雙鞋子被拿起來試穿的次數越多,則該雙鞋子成交的機率愈大,所以她先大致提出某雙鞋子的「『試穿次數』越多,則『成交機率』越高」這樣的「命題」
- 當我們想要驗證這個「命題」時,必須先將「試穿次數」與「成交機率」再變成具體可衡量的變數。因此進而發展出類似「試穿次數」(包含:消費者要求試穿或店員主動推薦試穿兩類),與「成交機率」之間有正向關係這樣的「假設」。此時,就會呈現自變數(試穿次數)與應變數(成交機率)的關係
歸納式的探索性階段特質
- 研究者所欲探究的是個黑箱(black box)
- 對現象不了解
- 不確定有哪些重要的變數
- 不了解變數間的關係
- 沒有假設
- 目的在了解現況、發掘相關的變數及變數間的關係
- Explore un-know
- 導出來是 研究命題
- 主要方法為個案研究(case study)
- Bottom up
驗證性的階段特質
- 有model(多條線連起來)
- 存在有理論基礎
- 清楚了解相關的變數
- 清楚要驗證的變數間的關係
- 欲追求概化
- Top down
定性(Qualitative)及定量(Quantitative)研究之比較
- 定性研究
- 主觀
- 特殊關係
- 需身歷其中,才能感同身受
- 描述性,在講有沒有,不是在講發生幾次
- 某一事物是否存在
- 個案研究法、深度晤談、團體晤談、參與觀察、投射技術…等
- 定量研究
- 客觀
- 普遍性關係或定律
- 局外人
- 統計方法,看個數,發生幾次
- 某一事物存在的數量
- 調查法、實驗法、彙總(meta)法…等.
- 主客觀沒有對錯,互相批評表示功力不夠
- 可以互相結合
Key Characteristics of Case Studies
- Phenomenon is examined in a natural setting.
- Data are collected by multiple means.
- One or few entities(person, group, or organization) are examined.
- The complexity of the unit is studied intensively.
- Case studies are more suitable for the exploration, classification and hypothesis development stages of the knowledge building process ; the investigator should have a receptive attitude towards exploration.
- No experimental controls or manipulation are involved.
- The investigator may not specify the set of independent and dependent variables in advance.
- The results derived depend heavily on the integrative powers of the investigator
- Changes in site selection and data collection methods could take place as the investigator develops new hypotheses.
- Case research is useful in the study of “why” and “how” questions because these deal with operational links to be traced over time rather than with frequency or incidence.


- 哲:個案是主觀的
- context: 個案在做脈絡
- content: 個案都是文本(文字、圖片、照相)
個案研究目標
- Level 1:讓原來沒看見的被看見
- Level 2:讓原來看得見的被重新認識
- Level 3:讓原來不能被看見的被看見
個案Core Concept
- 不在解決問題,在重新『認識』問題
- 不在證明(要有大量資料,才能驗證),只能說明(講有沒有)
- 用真情, 與人, 在生活中, 對話
Survey的研究流程

Research Frameworks
- Common conceptual framework
- Initial theoretical variable set
Case的研究流程

研究設計的問題
- 不是你知道甚麼用甚麼,是看適合用甚麼
- 單個案 多個案是幾個? 講數據是錯的 做幾個是錯的,做幾個是以資訊飽和為基準
Saturation-資訊飽和

個案研究方法的錯誤
- 研究目的(過程非結果,脈絡非特定變數)
- 研究對象(非便利性考量)
- 單一個案(獨特性,關鍵性,啟示性)或多重個案(一般性)
- 分析單位(人,系統,組織……)
- 資料蒐集方法
- 追述性(合理化行為)(橫斷面 vs. 縱斷面)
- 受訪者偏誤(Informant個人風格)
- 研究者之偏誤(故意忽視)
Triangulation—三角驗證
- 研究者由兩種不同角度測量相同物體的距離
- 資料收集方法、資料來源、研究對象、理論觀點
Within methods Triangulation
- Data Triangulation

- Analyst Triangulation

訪談
- 目標取向
- Rich information
- close、open
- 深度(deep) follow up
- 訪談是甚麼角色,你就是甚麼角色
- 對上(羨慕) 對中(比較) 對下(歧視)
- 個案是母體的一份子
信度(Reliability)與效度(Validity)
- 信度講求一致性,效度講求正確性
- 在你的Study內,除了有信度,還要有效度,經濟性(sampling)
紮根理論(Grounded Theory)
- 歸納的方式
- 對現象加以分析整理所得的中型理論架構(a middle-range theoretical framework)
- 理論是深植於來自社會世界的資料
- Theory-Building
歸納法--拼圖
- Bottom Up
- 在未知的理論下,蒐集資料來找出理論(利用散落在各處的事實,拼湊出理論)。
- 資料(data)→資訊(information)→知識(knowledge);
- 研究的先期,探索性研究
編碼 (coding)
- Open coding
- 人、事、地、物、認知、感情、活動、事件細分成piece
- 主詞 +形容詞
- Axial coding
- Selective coding
- Open(key word) → Axial → Selective coding
活動 vs. 事件
- 活動: 經常發生的行為
- 事件: 並不常發生或只發生過一次
主軸譯碼(axial coding)
- 性質相似open coding聚再一起,可以只有一個
- 一個因素可以指包含一個變數
選擇性譯碼 (Selective coding)
- 選擇核心範疇,把它有系統地與其他範疇相連結,驗證其間的關係,並把概念化尚未發展全備的範疇補充整齊的過程
- 橫軸放一次,縱軸放一次
APA
- 論文一定會ㄉ
- 引用,吸收之後用自己的話講,意思相近,還要標記是從哪裡來的
- 代筆 , 會有刑法問題
- 別為了幾萬塊把你一輩子毀掉
- 抄襲、不當引用
- 看到數字、年代、人名就一定不是自己的
- 文字走在圖表的前面, 字跟圖一定要連結
- 圖跟表不能被切割
- 避免用第一人稱